|   
 
当前所在位置:首页-> 糖画介绍
 
    糖画,顾名思义就是用溶化的糖汁作画,这种集民间工艺美术与美食于一体的独特手工技艺,曾广泛流行于巴蜀大地的城市乡村。在流传过程中,艺人们巧妙地吸收了皮影和民间剪纸的表现手法,使糖画艺术日趋完美。而据《四川糖画》一书的作者蒋守文先生考证,过去这一民间工艺的称谓颇多:在以成都为中心的川西平原称为“糖饼(儿)”或“倒糖饼(儿)”;在川东一带称作“糖关刀”“糖粑粑(儿)”,川北一带则呼为“糖灯影(儿)”。

  从种类上而言,糖画是属于成都传统的食糖工艺品,历史悠久。以成都为中心的川西平原之所以称它为“糖饼(儿)”或“倒糖饼(儿)”,是因为旧时艺人在制作糖画时,大多用一柄小铜勺舀出糖汁,在大理石板上倒成一个个约五分硬币大小的小圆饼,再粘上一根根细竹签,这便成了“糖饼(儿)”。而在糖画行业内,关于“倒糖饼(儿)”名称的由来,民间流传的故事却显得更加生动有趣。据糖画老艺人白世云、樊德然、黎永成等回忆,相传唐代四川大诗人陈子昂在家乡时,很喜欢吃黄糖(蔗糖),不过他的吃法却与众不同。一代才子会首先将糖溶化,在清洁光滑的桌面上倒铸成各种小动物及各种花卉图案,待凝固后拿在手上,一面赏玩一面食用,自觉雅趣脱俗。